名人文化

鄉(xiāng)村生活片斷(四)

更新時間:2018-03-19 12:07:01 來源:m.vvv-eee-multi-tld-no-pending.com 編輯:okzjj.com 已被瀏覽 查看評論
張家界旅游網(wǎng) 公眾微信號

    (四)打柴
  
    我故鄉(xiāng)所在地原有很多山林,“大躍進”時代因遭受砍伐,周圍成了光禿的一片。到20世紀(jì)60年代中期,社員家家燒火煮飯都成了問題。這時我們這些10多歲的孩子,就常常成群結(jié)隊到遠處的山林里去打柴。
  
    遠處的山林主要有柴家峪、硯槽峪、龍家坡、長峪等地方,這些山上樹木其實也不多了,只是還有一些被人砍伐剩下的松樹蔸。我們這些小伙伴就愛挖這種樹蔸。這種樹蔸一般都有飯缽太,一天只要挖一至兩蔸,就能裝滿一柴背籠,足夠四五十斤重,背回去曬干即可燒用。松樹蔸劈成的柴火油性足,燃起來火很旺,所以我們喜歡挖這種樹蔸。但隨著砍伐風(fēng)的興起,遠處山林的樹也越來越少了,最后連松樹蔸也挖不著了,我們只好去砍灌木茬子,這種灌木茬子是一些細長柴火,不是好柴,砍倒一大片,才能捆成一捆,背回去,燒不了幾天就沒有了。為了砍好柴,我們幾個伙伴又找到了另一個打柴的地方。其地距家有10余里,背靠高高的揚旗山,處于雙泉河的一段深谷中。因河坎有數(shù)百米深,地勢陡窄險峻,被人稱為“亂坎里”。平時一般很少有人涉足其中去打柴。那些亂坎的柴火都是雜木、灌木,長得很濃密。還能撿到很多干柴。整個冬天,我們就在河坎中撿到了不少干柴。夏日到來,我們又砍那高大的雜木,然后去掉枝葉,把雜木棒用繩子拴好,再從雙泉河中沿水拖下去,一直拖10余里,把雜木拖回到家鄉(xiāng)的小河邊,再把木棒背回去。如此打柴,真是又苦又累,小小年紀(jì),我們的肩膀就不知承壓過多少重物。又有多少次,為了把那一捆捆柴火背回家,我們餓著肚皮,忍著百數(shù)十斤的重壓,咬著牙關(guān),一步一步,不知付出過多少吃奶的氣力和汗水代價!打柴火遭遇的危險,就更令人心寒了。有許多次,我們在山中摔過跤,掛過花,肌膚上留有過難忘的傷痕。而最慘的一次,是在亂坎里的打柴中,一位小名“軍兒”的小伙伴,為了在懸崖上砍一棵枯樹枝,不幸墜落下百丈深谷,竟活活被摔死在河谷的巖石之上。我們這些打柴的小伙伴,當(dāng)時見了都號啕大哭,從那之后,大伙很少再去亂坎里了。沒有柴燒時,我們只好就近去割那毛草渣。此后,直到農(nóng)村生產(chǎn)隊的集體形式解體,田土實行責(zé)任到戶,家鄉(xiāng)的山林才又漸漸變綠起來。
  

張家界旅游網(wǎng)

  免責(zé)聲明: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為張家界旅游網(wǎng)編輯或轉(zhuǎn)載稿件,內(nèi)容與相關(guān)報社等媒體無關(guān)。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nèi)容未經(jīng)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nèi)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
分享到:

復(fù)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