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羅江是屈原殉難的地方。汨羅江沿岸的人民很早以前就建起了紀念屈原的建筑。據(jù)晉代《拾遺記》載:‘楚人為之立祠,漢之猶存’,說明屈原死后不久,便修建了廟宇;到漢代已有了刻碑記事。唐代建三閭大夫屈原祠;五代時封屈原為昭靈侯,元代加封為忠潔清烈公,廟以封名稱之。明清時代,屈原祠屢毀屢建。乾隆21年修葺后,人們將屈原祠從汨羅江邊遷移到玉笥山上,即現(xiàn)在的屈子祠。”
“屈子祠在岳陽市南一百余里,距汨羅縣城關(guān)20余里。美麗的汨羅江從山前繞過,靜謐的玉水在山下流淌。這里古木參天,風景清幽。從山腳有石階直登山頂。一幢廟宇式的建筑,巍然屹立在山頂?shù)膶捚荷?。大門邊刻著‘萬頃重湖悲去國,一江千古屬斯人’的對聯(lián),正門‘屈子祠’三個蒼勁的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門額上飾有17幅反映屈原生平的浮雕。屈子祠整個建筑占地1334平方米,有三進三廳堂,十四耳房,大小天井七個,花壇四處,廳、堂、廊、池錯落有致,渾然一體。從正門而入的大廳壁下嵌著司馬遷撰的《史記·屈原列傳》的雕屏,上方掛著‘光爭日月’的橫匾,兩側(cè)是清代文人李元度撰寫的楹聯(lián):‘下官吏,彼何人,三戶僅存,忍使忠良殄瘁;太史公,真知己,千秋定論,能教日月爭光。’‘江下峰青,九歌遙和湘靈曲;湖南草綠,三疊頻招宋玉魂。’在此廳山墻的南北兩面,用花崗石刻有宋代蘇東坡及現(xiàn)代老一輩革命家董必武撰寫的對聯(lián)。人們穿過芬芳的金桂花壇后,便到一祭祀廳,廳中放著‘故楚三閭大夫屈原之神位’牌,左吊巨鐘,右置大鼓,廳柱上掛有清代文人、外交官郭嵩燾撰寫的楹聯(lián):‘哀郢失孤忠,三百篇中,獨宗變雅開新格;懷沙沉此地,兩千年后,唯有灘聲似舊時。’穿過圓拱門,進里是后廳,這里矗立著一尊高大的屈原塑像,屈原手撫佩劍,翹首昂視。
塑像所表現(xiàn)的那種憂國憂民之情,使人驟生無限遐思。塑像兩側(cè),懸掛著于立群手書的郭沫若集《離騷》句:‘集芙蓉以為裳,又樹蕙之百畝;帥云霓而來御,將往觀乎四荒。’廳兩側(cè)的廂房,已開辟為展覽室,介紹了屈原的一生及對后世的影響;陳列了屈原著作的歷代版本和后人研究屈原著作的成果。同時,這里還展出了屈原故里遺址和羅子國墓地出土的楚文物。這些文物揭示了兩千多年前屈原被放逐在南楚汨羅江一帶的社會狀況。”人們來到屈子祠瞻仰,無不被屈原那種憂國憂民、上下求索的精神所感動,受到一次愛國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教育。
“從屈子祠出來,步向右側(cè),一塊‘獨醒亭’三字的匾額便躍入眼簾,這是著名作家茅盾的手跡。亭前樹石碑一塊,系明嘉靖時所撰的《重修獨醒亭記》。據(jù)說,屈原流放汨羅期間,常在玉笥山下的渡船亭與漁民談心,后人為了紀念他,就將渡船亭改名為‘獨醒亭’。”
“經(jīng)過濃蔭遮天,青苔鋪地的山間曲徑,便是位于玉笥山西南坡的‘騷壇’。據(jù)《湘洲記》載,‘屈原于此作九歌’,亭中立石,刻《騷壇》全文于上。騷壇腳下,還有一座濯纓橋,橋下的小溪,名叫玉水,向南流入汨羅江。相傳屈原常在此浣纓濯足。《楚辭漁父》篇中的‘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之句,即是指此。”
2001年6月,屈子祠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以上部分圖片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出處不詳,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