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牛寨原名石牛山,因石牛山整體山形極象巨牛而得名,石牛山由大小五個寨子組成,后更名為石牛寨。石牛寨位于平江東北部,南極長沙,西連岳陽,東臨修水(贛),北通武漢(鄂),總面積12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523米。
石牛寨四周群山環(huán)繞,東連幕阜山,北靠黃龍山,南倚連云山。這里歷史悠久,歷來為軍事要地,同治《平江縣志》記載:“宋建炎庚戍,劉忠入寇,里人余國瑞、國器,聚族保此,羅孝芬挈家相依,得免于難。”后據(jù)太史羅孝芬寫的石刻碑《石牛寨記》述:“……官宗四年(1265年)邑人王世明與湯曠聚眾起義,王世明稱元帥,鎮(zhèn)守江西永西寨,湯曠稱江淮樞秘史……駐石牛寨,后用埋伏誘出,始平”。時年1279年春四月。觀寨上尚有水城、石臼、石城墻、石城門、練兵場等古跡。古城入口山陡路窄,一夫當關,萬夫莫入。古城墻皆石砌而成,環(huán)寨口筑構高10多米,用以抵御自下而上的侵敵。古城中有古代練兵場、閱兵臺、古代官邸。寨上義兵用以當寨口的石門,碾米用的石臼,至今保留完好。
“天下名山僧占多”,石牛寨亦是如此。寨上寨下,曾經(jīng)寺廟堂如林。寨東的靜嚴寺、松楓寺,寨上的白衣寺、石佛寺至今還保存著舊時原始的建筑款式。靜嚴寺曾以武冶寺,法戒森嚴,凡江南數(shù)省犯戒僧人,一律押送到此管教,故名“靜嚴”。相傳全國三件袈裟,靜嚴寺就有一件。該寺選址地勢獨特,建筑風格別致,當年四周古木參天,陰森嚴靜,寺前一里多山路皆用條形麻石輔砌,外來僧人都得脫靴進寺。 因寺廟繁多,歷代僧家在此修煉,卒葬于此。幾死去的僧家道士,都由各自的徒孫們擇地而葬,僧徒們在死者墳頭立一石塔,石塔層數(shù)多少根據(jù)死僧的身份大小而定。
石牛寨風光美麗,景色誘人,境內云籠霧蓋,陵谷陰深,山川盤郁,群峰起伏,峭壁千仞,崖如斧劈,土如丹色,怪石、奇峰、石洞、石崖,鬼斧神工,千姿百態(tài),美不勝收,令人流連忘返。石牛寨分大寨和小寨,大寨可容眾數(shù)萬,小寨亦容眾千,上有井可溉汲,有田可耕耘。
革命戰(zhàn)爭年代,石牛寨還曾經(jīng)是紅軍活動頻繁地段,地下交通員常在此與井崗山紅軍秘密聯(lián)絡。平江起義后,彭德懷曾率部在此布防、休整。甘渭漢、傅秋濤等十多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胡筠革命烈士都曾在此領導和組織過革命斗爭。
縱觀石牛寨,西部盆地四周群山環(huán)抱,其間楊柳夾道,家農舍井然,雞犬相聞,魚米豐足。汩江上游主干從中橫穿而過。中山部山勢雄偉,奇峰挺拔,溝壑縱橫,松柏蒼翠,流水潺潺,奇石異洞無數(shù)。東南部山體裸露,崖洞遍布,溪流縱橫,山體天然造形美妙,各具特色。如石佛山,山勢從平地拔地而起,陡峭峻拔,東面懸崖絕壁,呈旗狀展開,遠望象一面烈烈旌旗,與鐘山、鼓山互為倚角之勢。石佛山崖頂天工成形,酷似人頭,人們便把它長期作石佛供奉。崖下古寺長年香火繚繞,經(jīng)久不衰。地質學家考查,八千萬年前這里原來是一片汪洋大海,約三千萬年前,地殼變遷凸起,形成了丹霞地貌的石佛山。自古以來,石佛山以其獨特的風格吸引著不少善男信女、文人墨客投神拜佛,觀光游玩,留下了不少繪炙人口的美麗詩篇。石牛寨多石洞,石洞大小不一,有的高大如佛殿,能容上千人,有的深長難測,能穿山而過,有的洞內有洞。如烏龜洞,洞中泉水成潭,洞內泉水叮咚,洞時大時小,大洞亂石嶙峋,小洞一人難行。洞內外山泉水質優(yōu)良,無異味,無藥害,無毒元素,屬天然無污染水質。
石牛寨處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區(qū),屬濕潤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夏涼冬暖,雨量充沛,樹木多達481種。其中有一級保護植物水杉、二級保護植物很杏、三級保護植物紫竹等。此外,還有700多種中藥材植物,(其中重點野生藥材57種)??晒┯^賞的花草類植物約有107類。野生鳥獸119種(其中珍稀動物52種)。包括國家1級保護動物云豹、2級保護動物平胸龜、穿山甲、水獺等,3級保護動物狐、豪豬、華南兔、竹雞、山斑鳩、眼鏡蛇、王錦蛇等。礦產資源有鉭鈮、鈾、綠柱石、去母、長石、高嶺土、石英等。石牛寨下有商業(yè)街一條——漿市街,漿市街從商貿的常住人口達2000人;街市緊連江西修水縣的馬坳鎮(zhèn)、水源鄉(xiāng),集市商賈云集,商品琳瑯滿目,邊界貿易頻繁,成為湘、鄂、贛邊界貨物聚集之地。工藝、土特產素負盛名,竹制工藝品、板粟、彌猴桃等山果,杜仲、厚樸、黑山羊、平術、高山云霧茶、云霧米、云霧菊花等名貴中藥材、土特產暢銷境外。境內基礎設施完善,縣鄉(xiāng)公路四通八達,交通運輸方便,餐飲設施齊全,社會治安良好,是一個集旅游,休閑為一體理想的風水寶地。
以上部分圖片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出處不詳,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