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特載

科考文獻(十)

更新時間:2018-03-19 12:10:20 來源:m.vvv-eee-multi-tld-no-pending.com 編輯:okzjj.com 已被瀏覽 查看評論
張家界旅游網(wǎng) 公眾微信號

 

關于建立武陵源    國家地質公園的建議——湖南省水文地質環(huán)境地質監(jiān)測總站   

該區(qū)位于湖南省西北隅,屬大庸、慈利、桑植、永順四縣管轄,總面積3500平方公里,重點地區(qū)有慈利縣索溪峪和桑植縣天子山兩個風景區(qū)及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這三者同屬一個完整的環(huán)境地質自然單元,面積330平方公里。    本區(qū)大地構造單元屬江南古陸,系桑植復向斜和武陵山隆起帶中段,從前震旦系至第四系僅缺失石炭系層位,地層出露齊全,沉積建造完整,化石豐富,地質構造發(fā)育,地貌奇特,石英砂巖峰林景觀為國內外所罕見。    自1933年以來,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田奇雋、王曉清等,相繼在本區(qū)及其外圍從事地質礦產和第四紀冰川遺跡的研究,特別是近三十多年來,國內外有關專家、學者及專業(yè)研究隊(所),先后在本區(qū)作過1/20萬區(qū)域地質、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調查與勘探工作,但由于武陵源旅游區(qū)域偏僻,人跡罕至,調查工作多未深入腹地,而研究程度甚低。    隨著我國旅游事業(yè)的振興和發(fā)展,武陵源這顆“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的風景明珠,一經撩開面紗而蜚聲四海,成為國內外科學家、藝術家、旅游家矚目之地、向往之所,石英砂巖峰林景觀與各種地質歷史遺跡的微妙組合,使武陵源融峨嵋、廬山、衡山、桂林、華山、青城、黃山等天下名山之特色為一體,兼有“野”、“奇”、“秀”、“幽”、“險”,并以地質內容為基調的我國第一流風景區(qū)。    目前,落后的土家族、苗族山鄉(xiāng),已“舊貌換新顏”,枝柳鐵路橫貫全區(qū),公路四通八達,各類專車專列直通省會長沙,并與川、黔、鄂三省的交通網(wǎng)相連,籌建中的大庸國際機場也即將破土修建,為促進本區(qū)實現(xiàn)交通現(xiàn)代化,加強與世界各地的友好往來,及在廣辟財源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傊?,本區(qū)是一個資源豐富、交通方便、氣候宜人、地質遺跡眾多、地貌奇特、風景秀麗的經濟開發(fā)區(qū)。在科學研究、教學、旅游、探險活動、科普教育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為此,我們建議將本區(qū)作為國家地質公園予以重點開發(fā)建設和保護。    重點保護的對象:    一、奇特的石英砂巖造型地貌及其剖面    該地貌發(fā)育于天子山、三官寺短軸向斜的核部邊緣,地層屬泥盆系云臺觀組,巖性為中厚層狀石英砂巖夾薄層粉砂巖、砂質頁巖、頁巖,厚度大于500米,巖層產狀平緩,傾角小于20°,完全內切穿的垂直(層)節(jié)理發(fā)育,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內經受地球內、外地質營力的作用和改造,雕塑成“峰三干、水八百”的奇特重力地貌景觀,峰林、柱峰、方山、石林、峽谷、嶂谷、幽谷、瀑布、山泉、“九曲十八灣”的溪流;幽深的翠竹林、楠木林、黃山石松、赤橙黃綠青藍紫的山花野草;稀罕的“白蛇”、“紅蛇”、“背水雞”、成群結隊的“獼猴”;嚴冬的冰凌。“佛光”及“逆溫”奇觀……使武陵源酷似一個“擴大了的盆景,縮小了的仙山”,從科學性、特殊性、美學及規(guī)模來觀賞和評價,區(qū)內85個景體,都達到了完美無缺的程度。    構成區(qū)內奇特地貌的泥盆系云臺觀組地層剖面,據(jù)近期研究成果,剖面出露完整,其頂?shù)捉缈煽?,魚類、珊瑚、植物化石的組合特征等,表明這套碎屑巖是中泥盆至上泥盆統(tǒng)的穿時地層,對研究海侵由鄂西進入本區(qū)有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故黃獅寨剖面應作重點保護。    二、幽深的巖溶穴及地貌    巖溶地貌分布于天子山、三官寺向斜核部,由二疊系、三疊系炭巖、白云質灰?guī)r組成,從海拔350米至1200米,巖溶密布,懸崖絕壁百孔千瘡,洼地漏斗、落水、天窗、盲谷等如夜空中的繁星點綴在嵐巖奇峰之間,潺潺伏流斷裂峽谷呈追蹤式發(fā)育和沿構造線方向匯流,堪稱“國寶”的黃龍洞,可與桂林“七星巖”、“蘆笛巖”及我省的“波月”媲美。黃龍洞的特點:    1.各種流痕、窩穴、邊槽、倒石牙及五顏六色的化學堆積物,絢麗多彩,琳瑯滿目,除石鐘乳、石筍、石柱、石饅、石旗、石瀑、石簾、石龍(石梯田)、石枝、石花、鵝管、云盆(蓮花盆)、穴珠外,“石金花”、“石華表”等為國內穴中少見。    2.穴宏偉、幽深。如“龍宮”景廳面積達1萬平方米以上,“轉閣”景廳則高達百余米。全初探長度為十余公里,與“青龍”等所組成的穴系統(tǒng),大有希望進入世界超級長之列(大于30公里)。    3.神秘莫測的暗湖、霧氣彌漫的瀑布、“別有天”的暗河等奇特水景,是尋幽和穴探險的圣地。黃龍洞是“湘西型”巖溶穴的典型代表,在巖溶穴學研究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三、藝術石窟——玉皇、清泉    玉皇、清泉是我國清代的藝術石窟。玉皇依三層穴而修建,共分為“天門”、“魁星”、“文昌”、“獅子”、“雷電”、“穿眼”、“孔子”、“因果”八個景段(室),所雕塑的鬼神、人物形象,線條流暢,栩栩如生,反映了我國土家族、苗族的文化藝術水平,這兩個石窟在穴學,環(huán)境生態(tài)及科普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    四、原始的神潭灣    神堂灣位于“十里畫廊”東北角,是一個從古至今無人叩問過的處女地。從山脊上而視,形如一個椅狀深潭,四周絕壁高300多米;從溝而上則是亂石密布,入穿其溝時只能在巨石之上跳來跳去,還要攀登“24”級梯狀陡坎方能入潭灣內,曾兩次組織探險均未成功,因而神潭灣的奧秘仍待人們去探索揭露。這里云霧縹緲,神秘莫測,每天日照時間僅50分鐘,是我國小巧玲瓏的原始地域,在科學考察和探險方面是一個難得的基地。    五、保靖——慈利深大斷裂    該斷裂呈NEE向展布,屬宜昌——貴陽深大斷裂帶的主體部分,是控制湘西北地質構造、地貌格架、牽制庭湖沉降區(qū)乃至于江漢平原的存在、演替的重要構造,沿斷裂帶有各種構造痕跡(旁側構造、片理、劈理、擦痕)及圍巖蝕變典型,礦產豐富,溫泉密集,并有似金伯利巖分布。    六、帚狀構造    位于大庸縣南西30公里的大庸所、尹家溪、青天坪一帶,卷入地層為下古生界的碎屑巖及碳酸鹽巖地層,由6~7條弧形褶皺及壓扭性斷裂組成,涉及范圍為300多平方公里。這一大型帚狀構造向南西收斂,北東向撒開,弧形旋回面均造成地層缺失,或老地層逆沖到新地層之上,如寒武系下統(tǒng)逆沖至上統(tǒng)之上,奧陶系中統(tǒng)逆沖到志留系之上。據(jù)研究此帚狀構造是保靖~慈利深大斷裂帶的“北邊地塊”相對于“南邊地塊”作順時針扭動的結果。    七、棋盤格狀構造    廣布于石英砂巖造型地貌區(qū),其中以索溪峪、百丈峽、寶峰湖、黃獅寨等地最典型。N20'~30°W與N40°~60°E,近EW及近SN兩組大節(jié)理,控制了石英砂巖奇特地貌的發(fā)育、演變及分布規(guī)律,所形成的峰林、柱峰、方山、石林、嶂谷、幽谷均受棋盤格狀大節(jié)理的制約,而金鞭溪、索溪也受NE與NW向兩組追蹤式節(jié)理影響而形成直角狀轉彎水系。    八、天池、瀑布、間歇泉、溫泉、名井及人工湖    本區(qū)水體類的地質遺跡也不勝枚舉,如天子山的天池,張家界白沙泉(井)和三個瀑布。大庸茅崗區(qū)溫塘鄉(xiāng)的間歇泉也是國內外少見的奇泉,該泉每間歇20分鐘噴水一次,噴水時間8~9分鐘。保靖——慈利斷裂帶上的溫泉有十余個,水溫30°~60°,其中慈利巖泊渡已開發(fā)為溫泉浴池,永順縣正修建“溫泉賓館”。這兩地的溫泉是地質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配合的新景區(qū),有較高的旅游和醫(yī)療價值。索溪峪的寶峰湖,是沿NW向大裂縫修建的壩高72米的高峽平湖,在水工建筑上是奇跡之一。正修建索溪水庫,為一薄拱壩,高78米,預計回水5.5公里,形成水面為1. 36平方公里的水上公園,是開展水上游覽和運動的良好基地。這些水景除具有旅游和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外;又是旅游區(qū)唯一的供水水源,必須重點保護和研究。    另外,永順縣的新風景區(qū)——猛洞河,被稱為“男子漢”的奇河。這里巖溶峰林峽谷地貌,有漓江之秀麗,長江三峽之雄偉,泛舟于河上,險灘、懸崖、飛瀑、奇峰,真使人又驚、又喜、又怕……勤勞勇敢的船工和嵌鑲在嵐崖絕壁上十分別致的土家族吊腳樓,使人感到這里的一切確實具有“男兒”的氣質。    附:有關建議和研究的課題    綜上所述,本區(qū)既是一個石英砂巖新型地貌區(qū),又是“湘西型”巖溶奇特地貌景觀區(qū),區(qū)內幾乎全部包攬了城鄉(xiāng)建設環(huán)保部及地質礦產兩部下達的(1984) 334號文件通知要求考察的內容。山、水、配套奇特,豐姿多彩,是世界上難得的科學研究和探險基地,為此建議:    一、為對該區(qū)進行管理,保護和開發(fā),建議定為國家地質公園。    二、建立專門的開放型科學研究基地——“武陵源國家地質公園管理處”及博物館。該機構行政管理歸屬地方政府,業(yè)務歸口環(huán)保部和地礦部,籌建工作和具體業(yè)務由湖南省水文地質環(huán)境地質監(jiān)測總站負責。    三、由湖南省水文地質環(huán)境地質監(jiān)測總站牽頭,邀請(或聘請)國內有關環(huán)境地質、地理、環(huán)境遙感、環(huán)境保護及生態(tài)學方面的專家,開展有關課題研究。省水文地質環(huán)境地質監(jiān)測總站將在武陵源設分站負責水資源、環(huán)保水文地質、環(huán)境工程地質、環(huán)境地球化學、環(huán)境遙感及其奇特地貌的研究;關于基礎地質及環(huán)境生態(tài)的研究,由國內技術力量較強的環(huán)境保護部門、地質科研機構或大專院校負責,最終提交“武陵源國家地質公園區(qū)劃報告”,并編制相應的圖系,旅游科學導游資料及科普教育、電化教育資料、區(qū)劃科學考察工作從1986年起至1988年止,歷時三年完成,重點研究現(xiàn)已開辟的330平方公里的旅游區(qū);其余地質遺跡及造型地貌、名古井、溫泉、間歇泉、瀑布等為點上重點研究、以點連線構成網(wǎng)絡。    四、武陵源國家地質公園管理處因屬開放型機構,在進行正常的科學研究及環(huán)境地質問題長期監(jiān)測的同時,應廣泛開展技術合作。為國內外來武陵源從事科學研究的單位和個人提供方便和優(yōu)厚的研究條件,在積累資料的基礎上編制“武陵源國家地質公園環(huán)境地質志”。    五、為交流科學研究和工作經驗,待時機成熟時,應組織“武陵源國家地質公園科學學術討論會”,并出版學術討論會論文專輯,在國內外公開發(fā)行。    六、編制地質科學旅游規(guī)劃,對地質遺跡建立碑標,用中、英、日文介紹地質自然遺跡及奇特景觀情況,并與省內外組成科技旅游網(wǎng)絡。    七、今后重點研究課題    1.武陵源石英砂巖新型地貌的物質基礎及成因研究與風景區(qū)規(guī)劃。 2.武陵源國家地質公園環(huán)境背景值及環(huán)境容納量研究。    3.保靖——慈利斷裂發(fā)育分布特征與地熱資源的分布規(guī)律及其開發(fā)利用。    4.“湘西型”巖溶地貌及其山、水、在教學實習、旅游與穴醫(yī)療方面的應用。    5.武陵源環(huán)境地質問題及生態(tài)的長期監(jiān)測。

張家界旅游網(wǎng)

  免責聲明: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為張家界旅游網(wǎng)編輯或轉載稿件,內容與相關報社等媒體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分享到:

復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